北京自贸区横空出世,上海深圳傻眼

8次阅读
没有评论

正文共3265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0分钟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版图上,北京是个很特殊也很尴尬的存在。

无论是改革之初设立经济特区,还是90年代以来不断批准的国家级新区,以及21世纪以来设立的各种综合改革试验区,都轮不到北京;2013年以来,国内自由贸易区一轮一轮扩容,就是扩不到北京……而且,随着首都职能的强化、经济功能的淡化,北京这几年一直在疏解人口,转移产业,在大家看来,北京就要成为一个纯粹的政治文化中心,只要在背后运筹帷幄、“发号施令”就可以了。

但是,在大家都错看北京时,北京却迎来独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9月21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安徽、湖南及浙江分别介绍了各自自贸区总体方案。在这个发布会上,大家对其他省份的自贸区都没什么感觉,关注焦点都在北京。因为在已有18个自贸区的情况下,再新增几个也没什么,但是北京不一样。因为这是第一次在京畿重地设立自由贸易区,而且是中国第一个以服务贸易、数字经济为核心主题的自贸区。

据介绍,中央将支持北京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目前全球的服务贸易一半以上实现数字化,科技创新基本围绕AI、大数据展开,因此北京自贸区的三个特征其实就是一个——数字经济。北京自贸区也将全方位围绕数字经济展开。北京自贸区的这个定位,不仅是2013年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最具开拓意义的自贸区,而且将支撑北京重新占据未来中国经济的制高点。因为,21世纪属于数字经济的时代。

从这个意义来说,北京自贸区可以说是中国的数字经济特区。

1

北京抢占中国经济C位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煤炭推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与石油推动的,那么我们现在经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数据驱动的。数据已然成为新经济的石油。

据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不过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却高达67.7%,显示出方兴未艾的势头。

随着数据像石油一样,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对数据的积累、加工和治理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因素。北京自贸区以服务贸易、数字经济为核心主题,无疑占据了未来中国经济的C位。

目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把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数字经济表现出的强大韧性也被视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2

扩展数字贸易“朋友圈”

现在的服务贸易已全面转向数字贸易,然而,数字保护主义的兴起让数字贸易面临重重壁垒。我们在《TikTok逆风翻盘,是看不见的数字主权之战》的推文中提到,目前以欧美日为核心,已经形成数据跨境流动的“朋友圈”。

以贸易立国的新加坡也把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作为发展重点。8月6日,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日前与澳大利亚贸易、旅游和投资部长西蒙·伯明翰举行视频会议,以电子方式签署两国数字经济协议。陈振声当天在会后表示,该协议不仅会促进双方贸易往来的数字化,也会使新加坡企业与澳方进行跨境商业活动的程序更便捷、更有效益。此前的6月份,新加坡还先后与智利和新西兰签署了数字经济协议。

数字经济一方面需要数据自由贸易,但另一方面数据本身又带有极强的主权性和意识形态,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中国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进行数据治理,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北京自贸区的设立显然是应对数字主权之争带来的挑战。《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实施方案》就提出以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以实现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着眼点,着力推进规则探索、创新政策举措、破解制度瓶颈。具体来说,北京将在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朝阳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打造三位一体的数字自贸区。

在数字自贸区的基础上,北京会否发展成为“数字自由港”呢?我们拭目以待。

3

强化科技创新优势

科技创新为数字经济赋能,而数字经济反过来又能促进科技创新,二者良性循环的效果非常突出。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2025年大趋势预测,数据支撑着未来,90%的变革性转变严重依赖于数据的流动与使用。供应链、运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都依赖于跨境数据的流动和实时分析。

为此,北京数字经济的战略规划中提出两大工程来加强创新和产业集群:

一是“数字技术创新筑基工程”,包括鼓励协同创新建设世界级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超前布局6G等前沿技术、突破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技术、加强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引领能力、开展数字孪生技术创新、标准制定。

二是“数字产业协同提升工程”,包括继续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数字产业、探索建设国际化开源社区、打造国际一流产业集群。

4

上海深圳黯然神伤

北京数字经济特区横空出世,让另外两个兄弟城市上海、深圳傻了眼。

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着力颇多。在2019年10月,上海市委常委会就通过了《上海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持续增强新时代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提升数字经济规模和质量。在2020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

上海自贸区在数字经济领域也作了不少探索,例如将“监管沙盒”作为数字金融试验选项,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等。但是相比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北京自贸区,上海这些举措可谓弱爆了。政策红利,再加上北京本来的数字经济基础强于上海很多,因此在未来中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会持续。

以ABCD(AI、Blockchain、Cloud、Data)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核心信息基础设施便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即IDC)。IDC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数字时代的交通与地产行业,通过向金融、IT等行业客户租售机柜、提供运维服务获取租金回报。据前瞻研究院的报告,由于北京在机队规模、行业转型、资本吸引力和头部企业拥有量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IDC行业的发展中,北京市竞争力更强、领跑行业发展。

不仅在基础设施IDC上领先,北京以自己在科研、教育及决策中心的优势,获得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优势。因此,在资本的眼里,北京明显强于上海很多。据前瞻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从2018-2020年上半年期间IDC行业发生的投融资事件来看,北京市IDC行业的投融资活跃度最高,共发生了14起融资事件,相较于位列第二、广州多出9起,上海仅3起,与苏州、杭州并列第三。

深圳则更为落寞。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智慧城市,都离不开5G构建的物联网(IoT)。深圳以5G研发、ICT产业的发达、互联网应用场景的丰富以及金融创新的优势,也希望抢占数字经济的制高点。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但是,在数字货币的研发、试验的主导权均在人民银行,深圳可以作为的空间不多。

这次北京自贸区总体方案则高屋建瓴,从数字金融体系的高度来建设:“支持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设立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可见,在数字货币领域,深圳未来的作用将是辅助和配合性的,北京自贸区的数字金融创新将进一步巩固北京金融地位。

5

平衡中国经济南北格局

从战略上来讲,把数字经济这个经济发展的引擎,率先赋予北京自贸区,背后还有中国经济南北平衡的战略考虑。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不仅有传统的东西差距,而且南北发展也越来越不平衡,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强于北方。北京经济虽然发展不错,但是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引领作用却不突出。京津冀的发展明显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作为大国的首都,北京本身的体量和素质都不错,积累了太多优势资源,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科研、教育等等,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因此,通过数字经济这个抓手,北京自贸区在新的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中将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北京自贸区的横空问世,不仅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灯塔,而且在中国北方启动了一架超级引擎,河北、天津,乃至内蒙、山西等地都将听到它的轰鸣声。

—END—

出品 | 示范区研究小组

编辑 | 林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世范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抄袭。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区申请并获得授权。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