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资讯

复工后的生死难关

“公司的办公椅是真香呀,感觉在家胳膊腿都没有地方放”

“家里办公,不穿裤子都没人管你;单位,还得考虑风格和色系搭配”

“第一天上班,今天特意踩高跟鞋出来的,结果不会走路了”

恢复正常办公3天,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区域,翻看着各种群里大家的聊天,充满着对开工的喜悦。明明只是短暂地离开了办公地点,却如同喜提了新工作般欢天喜地。

当然,也有一些更热爱继续居家办公的人。

“虽然居家办公很憋屈,但突然通知我复工,我还是一千万个不乐意”

“不用通勤,并且可以穿着睡衣随心所欲地想干嘛就干嘛,还是挺爽的,当然,建立在工资照发的前提下”

“不用早起还是好的”

突然的复工,把大家瞬间分成了两派。

而我,则是更希望复工的那一派。

站在打工者的角度,在领导面前干活自然比在家干活更有安全感。虽然该干的活一个也没少干,极度地焦虑仍会时不时地冒出头。

“领导会不会觉得我在家不干活?”

“领导会不会开除我?”

诸如此类的担心。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不仅仅是打工人,愁的更是一家家中小微企业的负责人、创业者。

作为打工者,没了工作再找下家。可是作为创业者,没了公司不仅意味着没了收入,还有可能付出更多的金钱和感情。

回看2020年的疫情,无数中小企业扛过了疫情封城,却“死”在复工复产。

而经历了正在向好的疫情之后,令人期待的复工却是更多人面临失业的开始。

生存,成了所有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疫情,究竟给企业主带来了怎样的生存挑战?

疫情,又让那些因居家而焦虑的打工人,面临怎样的未来?

疫情,让生活艰难。

"复工:考验中小微企业的生死难关"

讲述者:刘飞(化名)

身份:创业者,曾经的某中小微企业主理人

面对“突如其来”又“理所应当”的复工,许多人在惊喜之余带着些许失落。心情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而作为众多中小企业的创业主,复工复产除了意味着有可能“进账续命”外,更多的则是不可预知的未来还有恢复正常后不能节约的成本。

除此之外,被疫情钳制的上游需求以及员工复工后“水土不服”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无数的中小企业主们。可以这样说,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才是真正考验创业者的一道生死难关。

作为一名曾经的创业者,我的公司就是在疫情后的复工阶段选择了关闭。现在想起那段经历仍旧历历在目。

两年前,我选择关闭了我的公司,那同样是北京最火热的六月。“解散公司”就像一艘触礁的船,没有柔软的斡旋,只有硬碰硬的分割,把一段关系硬生生的从生命里剥离,残忍却从没有声音。

我从来不认为是疫情拖垮了公司。

我甚至在想如果没有疫情,公司也难逃解散的命运。而疫情只不过是大多数“无能创业者”失败的借口,也许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直在反思,究竟是什么才导致了公司一步步地走向“死亡”,而疫情又是如何加速了这段历程。

2020年,我是一个小型创业团队的主理人,团队最大的时候员工有十几个人。主要业务是承接快消品牌、地产品牌、互联网大厂的新媒体营销需求。在三年前,新媒体行业仍旧保有一定利润空间,并且也能够容纳一些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另外营销行业成本结构相对简单,刨去固定的工资 、房租水电以及管理成本之外,整体的利润能始终保持在30%以上,相比其他行业,这样的收益可以说相当可观。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19年开始,公司的现金流就变得非常紧张,最多的时候也就只有2-3个月的现金流储备。因为我们主要的客户都是互联网大厂,年框合同,结算周期一般都在三个月,慢的差不多在半年,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有3-6个月的应收款。

当年快过半了,去年的款还没完全结完。小客户虽然能拿到5成预付,但是单价、单量极其不稳定,差不多只有2成的占比。另外,随着经济环境变差,小客户的坏账也在增多,单量也进一步在减少。

在当时,我的另外一个困境就是人才的流失。小企业在人才的吸引程度上从来都没有任何优势。尤其在疫情之前,当全民都涌向互联网大厂企图淘金时,能留在小微企业并肩战斗的只有两种人,能力欠佳的新手和同样怀揣创业自由梦想的合伙人,但是后者却是可遇而不可求。

公司培养出的人才,在羽翼丰满之后纷纷离巢,其结果就是输出作品水平的不稳定。客户怨声载道,员工也颇有微词。一些资历较深的员工不得不跨多个项目工作,加班情况严重,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强调时效性的新媒体行业,能够踏踏实实培养新员工的企业少之又少,这也导致了新老员工的断代情况越来越严重。

第三方面,从2019年开始家电、互联网、地产行业的颓势就初现端倪。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两个年度合作因为客户削减预算而被迫叫停。正在进行的项目,任务量锐减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上游企业的断流导致下游企业营收的锐减。

三重压力下,无数小微企业都像被绷紧的弦,稍有外力就会绷断。而这个外力就是新冠疫情。2020年上半年,由于停产停工,导致一部分客户无法给我们付款;一部分核心人员在疫情过后选择了离职。这些对我们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仍然坚持把大家2019年的年终奖以及疫情期间工资都按时足额发放了。

终于,在2020年4月就耗光了所有的现金流,同时我也开始有意的控制成本,尽量减少外包的比例,尽量减少团建、过节福利,尽量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支出。但是复工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单量在减少,接新单的难度增加,几乎所有的大厂都在砍营销预算,很慎重的立新项目,小客户也变得越来越少,因为同行内卷,我们的报价也无法提高。

最终在2020年7月,我们决定暂停公司的业务,从疫情复工到公司解散,仅仅过去三个月 。

所以当这次无数中小企业欢欣鼓舞迎接复工复产的时候,我想同样会有一大批企业主正在无尽的焦虑与困境之中。

我始终相信,疫情是一面照妖镜,优秀的企业从不会因为停工停产而胶着不前。而复工复产之后,无数企业将面临更多的难题和挑战。扛过了“静默期”,中小企业的大考也将随之而来。

"该来的“失业”还是来了"

讲述者:蒋枫(化名)

身份:某文化传媒公司行政

从开始居家办公到按照比例到岗办公到正式复工,盼了一个多月,别人等来了恢复正常办公,而我却在正常办公三天后等来了一份离职协议。

我在一家专门从事海外抖音直播的公司做行政。说是行政,其实日常的财务、人事、客服等工作,都是我来负责。

因为公司在北京和西安都有团队,且北京团队只有两三个人,所以我日常的工作并不繁重,反而相对有些清闲。

人少最大的好处就是公司管理相对宽松,日常工作时间打个游戏,偶尔迟到早退也没人管,我一直没把这些当回事儿。

可是这一次的居家办公,让我彻底慌了。本就不算重要的岗位,再加上日常表现欠妥,我每天都在为会否失去工作担惊受怕。

该来的还是来了,端午节之前我接到了公司的离职通知。理由是,一直烧钱的TikTok直播间,最近经营惨淡,老板已经烧不起钱了,只能选择开源节流,而我就成了优先被开源的。

人啊,总是在要失去一件东西的时候,才想起来珍惜。

别人过节我失业,我为我之前对工作的散漫态度付出了代价。

讲述者:文静(化名)

身份:HR

我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2019年毕业后在武汉一家中小规模企业工作。因为当地一般公司并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岗位,因此从进公司开始,我就成了行政打杂人。

工作半年后,我选择了跳槽,按照我的规划,先从小公司锻炼,再一步步走向更大的公司。最终成为一名专业的HR。当然,跳槽带来的还有待遇的改善。

此时的我,已经开始认真规划着未来的职场路线,表现好的话,一两年自己就能升为主管。

一切的美好,被一场突如而来的疫情打破。

2020年春节前后,在家隔离的某一天,我突然接到自己被辞退的通知。新工作还在试用期,刚刚规划的梦想,一夜间化为乌有,我的HR生涯似乎被提前宣判了失败。

刚刚被辞退的那几天自己很难受,一边承受着疫情造成的恐慌,一边遭遇着梦想破碎的折磨。

我的心情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裁员而稍微好了一点点,天灾人祸本就无法避免,于是我决定开始备考公务员。

机缘巧合之下,公务员没考成,我在同学的推荐下,于2020年底来到北京,在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任职HR。

没有更多的奢望,我只希望能够继续完成我成为一名优秀HR的梦想。

虽然到北京后疫情断断续续地反复持续,但工作还算安稳。当我在一起重燃理想的时候,生活又给了我一记当头棒喝。

复工第一天,我就被裁员了。由于这两年的教育改革加上疫情影响,公司已无法维系之前的规模,只能选择缩减员工,缩小运营成本。而我和十几个同事一起,成了被缩减的成本。

三年内两次经历疫情,两次被裁员,天选失业人也许说的就是我吧。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可以继续自己想做的工作,因为那份职业成长带来的个人成就感,是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

当然,我只是说如果。

实际上,大批中小微企业在咬牙扛到了复工后,却难以幸免地进入裁员阶段。

传统行业也并不能幸免。5月上旬,求职社交平台脉脉有不少用户发帖爆料,一向以现金流充沛、财务稳健著称的美的集团正在裁员,比例高达50%。

美的集团官方号也在脉脉平台上现身回应:“今年鉴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公司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暂缓非经营性投资。”就在此前不久,美的集团掌舵人方洪波在一场与投资人的电话会议中,断言“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此外,房地产、K12、医疗大健康等曾经“风头无两”的行业,也面临了新形势的冲击,纷纷采取“防守”姿势。其中亦不乏有陆陆续续的裁员减薪、业务收缩、解散关店甚至暴雷的案例出圈而备受关注。

"裁员潮 短期内难消失"

三年来反复的疫情,让中小微企业主和打工人们身心俱疲。

2022年以来,上海、北京先后进入城市停运状态,公共交通停摆,居家办公导致部分公司无法正常运营。

疫情还影响了不少行业出现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供应链停摆时间过长,将至少产生两个危害:一是众多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考验,二是全球供应链可能加速调整。”经济学家盛松成在研报中表示。

国际形势的紧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也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反映在企业运营层面,无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中小微型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预期都迎来快速调整,在“开源难、节流易”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自然就是人力成本的大幅度节制。

新经济形势下,让不少企业宁愿铤而走险选择一些违规操作来保住生存。这直接造成了国家对房地产、金融、教育培训、电商直播、互联网平台产业的依法合规经营、公司法治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比如最近国家对于互联网直播和短视频的监管就出台了新的政策。

在新的监管形势下,行业内头部企业采取更多严厉举措主动防范风险,直接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提高,使企业进一步开始降本增效。当然,大多数相关企业已经意识到趋势的必然性,正在主动调整市场策略,逐渐走出野蛮生长阶段、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生活,本就艰难"

企业不好做,打工人们自然无法太平。

除了要接受突如其来的裁员,还要做好工作不好找、钱又难挣的心理准备。

失业,就像是草原上突然降下的大雨,让人猝不及防又无处躲藏。

有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率为21.1%,而受到疫情的波及加上高校毕业季的到来,二、三季度失业率还将继续承压。

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行业用工需求却持续收缩。失业不仅仅影响着混迹职场多年的中年人,更对应届毕业生不太“友好”。

今年3月,两家造车新势力明星头部企业接连解约在校应届毕业生、宁愿支付违约金以解除由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共同签署的三方协议,也要实现“壮士断腕”部门缩编。种种迹象表明,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求职困难。

本就艰难的生活又雪上加霜。

可是,生存,本就是人类的本能。

一场疫情,也让大批打工人,看到了工作的多面选择。

为了对职业目标的规划,对未来的期许,

他们有的选择创业,

有的选择转行自媒体,

有的加入灵活用工大军,

有的则选择重新回到校园深造。

一切的选择,都是对艰难生活的反抗,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END======

如果你正在为生活艰难支撑

如果你对未来感觉迷茫

请到评论区留言

让我们做你的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