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站

从楠府到琅勃拉邦--湄公河沿线风物图记

新华网曼谷9月1日电 (记者 李芒茫) 说起东南亚,湄公河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这条发源于中国青海的河流,途经西藏、云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绵亘4180公里,最后在越南南部汇入中国南海。湄公河在中南半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影响大湄公河区的农业、渔业、水利、交通等一系列生产生活的同时,分布在她沿线上多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为各国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湄公河有970多公里的河道位于泰国和老挝边界,流域涵盖两国多个省府。由于地势崎岖,这一地区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着独立王国统治状态,后陆续受到兰纳、素可泰、缅甸、澜沧、暹罗等国统治和影响,随着时代演变,逐渐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风貌。

两位居民泛舟在湄公河老挝段的河面上。由于流经亚热带地区,湄公河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差异较大,至今仍没有实现全线通航。在水位较浅的河段,小型船只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这是湄公河位于泰国、老挝边界的河段。 湄公河流域地势多变,河面时而宽阔和缓,时而遍布岩礁和湍流。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一名僧人在泰国北部楠府府城的帕塔差恒寺(Wat Phra That Chae Haeng)高达55米的金塔上进行修缮工作。楠府位于泰国北部,隔湄公河与老挝沙耶武里省接壤,文化、语言与老挝相通。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在泰国北部楠府府城的帕塔差恒寺(Wat Phra That Chae Haeng),几名儿童向一列佛像前的僧钵投放硬币,并祈祷神明庇佑。湄公河流域居民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人们从小就养成了信佛拜佛的习惯。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在泰国北部楠府府城的帕塔差恒寺(Wat Phra That Chae Haeng),当地居民在蜡饼上书写心愿,准备参拜神明。湄公河流域居民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人们从小就养成了信佛拜佛的习惯。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在泰国北部楠府府城的帕塔考诺寺(Wat Phra That Khao Noy),修建在城东南一处制高点上俯瞰全城的金佛像寄托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对神明庇佑的期待。湄公河流域居民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人们从小就养成了信佛拜佛的习惯。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楠府府城的普敏寺(Wat Phumin)建于1596年,曾经是一座皇家寺庙。这里最负盛名的是主殿四周墙壁上的泰北少数民族泰仂(Thai Lue,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有亲缘关系)风格的壁画,壁画内容多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佛教典籍,画中人物有着明显不同于暹罗泰人的发式和着装,人物旁边的文字是受到缅甸文化影响的泰仂文字。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这是楠府府城一处小吃店的招牌,上面绘有一对泰仂人情侣。这对情侣形象源自普敏寺(Wat Phumin)的壁画,如今已成为楠府旅游宣传的一张名片,在街头随处可见。楠府位于湄公河西岸,地形较为封闭,历史上泰仂人曾建立独立王国。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这是楠府河畔艺术馆(Nan Riverside Art Gallery)中展示的泰仂人情侣雕塑。这对情侣形象源自普敏寺(Wat Phumin)的壁画,如今已成为楠府旅游宣传的一张名片,在街头随处可见。楠府河畔艺术馆由当地出身的艺术家威奈·帕毕布(Winai Prabripoo)创立,旨在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展示楠府独特的文化。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楠府的两位泰仂(Thai Lue)族老人在弹奏传统民族乐器。楠府位于湄公河西岸,地形较为封闭,历史上泰仂人曾建立独立王国。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一名工匠在位于泰国北部楠府靠近泰老边境山中的多伊银器加工厂(Doi Silver Factory)加工银制器皿。由于佛教的盛行,人们对于佛具、护身符和佛教题材摆饰产生了需求,湄公河流域因此孕育了一批手艺高超的匠人。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在老挝西北部的波村(Bor Village),几名儿童在村头的石凳上准备向到访游客兜售手工编织的手环。湄公河沿岸的许多村落如今仍然没有摆脱贫困,村中的成年男子多数外出务工,只留下儿童、妇女和老人。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在老挝西北部的波村(Bor Village),一名男孩在吊床中嬉戏。湄公河沿岸的许多村落如今仍然没有摆脱贫困,村中的成年男子多数外出务工,只留下儿童、妇女和老人。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在老挝北部城市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两名男孩骑自行车经过市中心的普西山(Mount Phousi)脚下。琅勃拉邦建于湄公河及其支流南康河(Nam Kham River)冲刷形成的半岛上,曾经是澜沧王国的古都,是老挝佛教的中心。在这座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城市里,古寺以及法式殖民地建筑遍布,悠闲宁静的氛围让游客流连忘返。琅勃拉邦城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傍晚时分,两名僧人坐在琅勃拉邦市中心的普西山(Mount Phousi)山腰眺望霍帕邦寺(Vat Haw Pha Bang)。在寺与山之间的道路上,当地居民摆起了夜市摊位。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这是傍晚时分的老挝琅勃拉邦的霍帕邦寺(Vat Haw Pha Bang),这里供奉着著名的帕邦佛像,琅勃拉邦这座城市即因此得名。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傍晚时分,两名僧人在老挝琅勃拉邦市中心的夜市摊位采购。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这是老挝琅勃拉邦香通寺(Vat Xieng Thong)内的佛教主题雕刻。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

在老挝琅勃拉邦的一处清晨市集,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售卖农产品。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在老挝琅勃拉邦的传统织布工坊Ock Pop Tok,由当地一名阿卡族(Akha)手工艺人编织的杯垫被放置在柜台上等待出售,每一件工艺品上都付有制作者的简介。 随着琅勃拉邦越来越为世人所知,人们对各种文化传统的保护意识也在日益强化。Ock Pop Tok便是由志愿者创立的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致力于发扬当地传统织布技艺,并帮助工人创造收入,改善生活水准。 新华网记者 李芒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