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躺平”、“摆烂”,这些近年来很火的网络词汇折射出中国当代年轻人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中国的年轻人在内卷的环境中开始选择佛系躺平甚至是摆烂,那外国年轻人呢?
外网最近开始刮起一阵“Quiet Quitting”旋风,始于 TikTok上一位年轻工程师上传的视频,这段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并引起广泛共鸣。随着钢琴演奏拉格泰姆风格的曲调和纽约市的夏季街景镜头在屏幕上闪烁,视频博主讲述了一段 17 秒的视频,向数百万人介绍了“Quiet Quitting”这个想法。
“我最近了解到这个叫做“Quiet Quitting”(安静地辞职)的术语,在这个词中,你并没有彻底放弃工作,而是放弃了在工作中超越自我极限的想法,”博主还说。“你仍在履行工作职责,但你不再认同 ‘工作必须是你生活中的唯一’ 这样一种文化心态。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你的劳动来定义的。”
这像是一种在工作中只做到最低限度的哲学,不再跟随着主流的奋斗者论调。显然崇尚工作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追求工作与生活互相平衡的宣言。
调查报告
权威调查公司盖洛普最近进行了一项关于“Quiet Quitting”的调查,统计报告称在工作中既不投入也不“积极脱离”的员工至少占美国劳动力的一半。盖洛普还发现:“从2019 年到 2022 年,35岁以下敬业员工的比例下降了 6 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对工作感到不满是正常的,但Z 世代和千禧一代可能尤为感到不满。这也促使了他们选择了躺平的工作方式。
盖洛普调查数据
一些受访人员还分享了他们在工作中划定界限的真实经历,以下是他们的一些观点。
受访者观点
Lane Sheldon,一名律师:“我的许多朋友在大的事务所工作,虽然他们的薪水很高,但对员工的期望非常苛刻,而且往往是不公平的情感虐待。他们不能或不会划定类似的工作界限, “通常是因为害怕遭到报复,但他们都认识到这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许多人因此离开了他们的职位。”
Christy G.,一名行政助理:“我在 7:00 之前或 4:30 之后不参与任何有关工作的互动。我只在公司上班的环境中工作,我的任务并不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如果有人在一天结束时要求一些东西,比如扫描文件或类似的东西——它可以等到第二天。我的同事不这么觉得。他们在工作之余接电话和回复电子邮件。有时我在周一早上会看到周六晚上发来的多封同事的电子邮件。
校车司机阿德里安:“我工作的公司希望我自愿在我的个人手机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我没有安装。......如果他们想与我交流工作,他们可以给我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哎呀,甚至在邮件中给我发一封信。但我不会让公司访问我的手机。”
护士米斯蒂·摩尔:“我有能力接受尽可能多的任务,但仍能提供出色的结果。我确实承担了额外的工作,但这是我 100% 的选择。”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数据显示过去两个季度生产力出现历史性下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供应链的破坏、创纪录的工作更换率、在经济异常时期企业做出挑剔的招聘决定、新冠大流行造成的伤痕、大规模采用远程工作带来的痛苦等等。有些人认为,“Quiet Quitting”之类的事情可能与此有关。但仍有人持反对意见批评这种现象,认为这些年轻人过于矫情。汉密尔顿诺兰在《卫报》上对此撰文强调,过去几代人也感到“集体不适感”,但他们将挫败感转化为比在工作中躺平更有成效的事情:建立工会。“所有这些有工作的人都没有辞职。他们也没有躺平。他们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并修复了它。”
而有人将矛头对准了雇主与企业,美国劳工部长马蒂沃尔什最近也对这种现象发表了看法:“如果你是雇主,你应该尽早了解你的员工不满意,不快乐,然后需要进行对话,进行良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