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资讯

西方在社交平台上抹黑中国:使用情绪化语言,选择负面报道

德国媒体的一些恶意炒作也会引起该国网民的不满。比如在《明镜》周刊有关孔子学院获得德国纳税人补贴的文章下,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说,“反华宣传越来越疯狂……孔子学院能帮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

在关键议题中的传播手段

中国新疆和香港问题是近期西方舆论最喜欢拿来攻击中国的话题。17岁美籍女子阿齐兹11月底因在制作的视频中批评新疆教培中心、随后称该视频遭到TikTok审查一事而受到外媒追捧。阿齐兹称自己并不是为了获得公众关注,但她新开设了推特和Instagram账号以便传播视频。阿齐兹还接受多家外媒采访。但她也受到一些网民的质疑,因为并没有公开信息显示她来过中国。

香港“修例风波”的相关报道更是让一些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其中,选择性报道成为它们惯用的手法之一。11月11日,57岁的香港市民李伯遭暴徒点火焚烧,同日,一名香港交警在制服暴徒的过程中遭遇夺枪,之后被迫开枪。在当天的警方记者会上,没有一名外国记者询问李伯的情况,而在一直追问“警察开枪”的事情,后者也成为外媒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大量传播的重点内容,对暴徒的恶行却鲜有提及。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西方媒体经常在社交平台上重点发布有关警方动作的内容,展示他们发射催泪弹、清场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部分西方媒体甚至通过视频剪辑等方式扭曲真相。7月底,被称为“光头刘Sir”的香港警务处机动部队警署警长刘泽基在面对暴徒围攻时被迫举枪自卫。但在BBC第一次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中,刘泽基及其同事被暴徒包围、遭到殴打的部分被剪掉,仅播出举枪的画面。

一些西方记者经常利用社交媒体抹黑中国,有的甚至没搞清楚事实就发表言论。8月初,BBC驻华记者麦迪文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他在香港某处看到很多内地人在搞“亲北京的集会”。麦迪文配发两张照片说,搞活动的内地人团体来自福建,另外也有成员是“来自东北的朝鲜族人”。事实上,照片上香港市民手举的横幅明明写的是“香港区潮人联会”。这个试图渲染“北京干预香港事务”的记者将“潮汕人”当成“朝鲜族人”。也有公开批评香港暴徒的西方记者,比如《澳大利亚人报》的赫德利·托马斯。他曾撰文说,对于陷入乱局的香港,示威者才是“敌人”。

加入抹黑中国舆论战的当然还有一些美国反华政客,比如参议员卢比奥。他与黄之锋等“港独”分子联系密切,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声称“要与香港人在一起”,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

海外社交平台的态度也颇为耐人寻味。今年10月,香港警方两度要求脸书删除涉嫌诽谤或指控毫无根据的帖子,强调相关内容是不准确的报道、旨在煽动仇恨,这些捏造事实的帖子包括声称警察在东涌搜查汽车时“骚扰”一名女性示威者等。然而,删帖要求均被漠视。另一方面,推特9月宣布关闭全球上万个账号,其中包括4300多个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试图扰乱香港抗议运动”的账号。脸书曾在8月宣布,移除7个专页、3个群组和5个账号,因为它们与中国政府有关。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些海外社交平台对罔顾事实的抹黑中国言论置之不理,却对说出真相的账号采取措施,这反映出它们的双重价值观。“在全球都使用社交媒体的大环境中,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些平台不该‘剑走偏锋’,去迎合西方某些势力。”

“西方舆论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抹黑中国的同时,还传播了一些极端势力的观点,它们不惜牺牲自己国家社会安全来歪曲中国的形象,已经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朱巍说,一些西方主流媒体通过有色眼镜看中国,另外一部分国外自媒体由于中国话题涉及流量而损害了其作为媒介的基本素养,这些因素都导致海外社交平台上经常出现抹黑中国的言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对《环球时报》表示,面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内生的焦虑情绪与挫败导致西方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舆论场便是其中之一。欧美发达国家利用其先发优势、在全球网络空间累积的历史优势以及在全球巨型社交媒体平台上局部的数量优势,密集实施对中国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