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在上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关于中国音乐产业的其中五大趋势分析,详情:《2021 年音乐产业十大趋势预测(上)》;本文作者继续分享了关于中国音乐产业是大趋势的预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差不多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武汉宣布正式封城,那时候,人们没想到疫情会如此深刻地改变生活,看一场现场演出都成了奢求;而对于演出行业的上下游各方来说,也是极为困难的一年,很多城市的老牌 livehouse 被迫倒闭。
好在,线下这扇窗被关闭时,也给依托于线上音乐的各个领域留了一条缝;从线上演出、长音频、播客、短视频等各个环节,都在人们的宅家时光中迎来了大幅增长。
千难万难,总归是熬过来了。
前阵子,资深撰稿人 Bobby Owsinski 在《Forbes》上发布了一篇名为《10 Music Business Predictions For 2021》,从现场音乐、播客、短视频、歌曲创作等维度谈了谈对海外音乐产业的一些预测;在春节来临前,音乐先声也基于近年的观察,大胆预测一下国内音乐产业在 2021 年的发展趋势。
如果你没看前五大趋势分析,可点击《2021 年音乐产业十大趋势预测(上)》回顾。
一、从宣发切入在线音乐,短视频的能量还没完全释放
从“抖音神曲”这个词诞生以来,我就预感新的时代要来了。
这个变化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但短视频在可视化传播、UGC 参与互动、社交病毒传播的能量,我们已经见识过了,国内是快速产出的爆款歌曲,从《心愿便利贴》《答案》到《笑纳》《四季予你》,跟着 DJ 版嗨起来完事。
国外 TikTok 2020 年有 176 首歌曲的视频观看量达到 10 亿次,有 10 首歌曲获得了超过 500 亿次视频观看,借助短视频爆火的 Billie Eilish、Lil Nas X 在去年格莱美上各拿到了 6 项提名。
近日消息,字节跳动正在测试一款新的音乐业务产品“飞乐”和音乐发行平台“BeatDynamic”,前者或由抖音参与运营,后者有望成为新的词曲版权商;同时,快手也正在研发一款名为“小森唱片”的新音乐 APP。
很明显,两大短视频平台虽然都与在线音乐平台达成了深度合作,但它们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不过,“抖快”入局在线音乐,其动机绝不是有些媒体分析的与 TME 争夺版权筹码,而是依托内容形态的基础设施地位,将流量优势发挥到最大;从“听音乐”到“看音乐”的趋势下,短视频的能量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两大短视频巨头与两大在线音乐巨头的对手戏,2021 年值得期待。
当然,最开心的应该是版权方。
二、数据资产从未如此重要,从版权规范、歌曲推荐到 A &R
三年前,马云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分享过一个观点:未来 30 年数据将成为生产资料,计算会是生产力,互联网是一种生产关系;如果我们不数据化,不和互联网相连,那么会比过去 30 年不通电显得更为可怕。
确实,数据不只是 2021 的发展趋势,但放在今年提出,是因为国外的一起事件:独立媒体娱乐公司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简称 PMC)和 MRC(前身 Media Rights Capital)宣布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这两家公司有多牛逼呢?音乐数据公司 Alpha Data(前身是 BuzzAngle)、娱乐行业元数据提供商 Variety Business Intelligence、、音乐数据分析机构 Nielsen Music、Billboard 榜单等,几乎网罗了音娱产业最具权威的顶尖数据提供商。
当然,除了行业层面的数据洞察,数据对于音乐产业也大有用处;比如索尼音乐、华纳音乐、腾讯音乐娱乐集团、Spotify 等都投资、收购了人工智能驱动型 A &R 公司,用来提前发掘行业新星;各大平台的个性化推荐依赖于算法技术,背后离不开包括歌曲名称、演唱者、作词、作曲、唱片公司、发行公司等元数据信息;而行业授权、版权分配、数据透明、曲库利用率等,也是基于数据的。
前阵子看到一组数据,连靠推荐精准获得口碑的 Spotify,在 2013 年的时候曲库利用率也只有 80%,而国内之前看到最高数据也是这个;如果按照 4000 万曲库量级来算,也就是说有 800 万首歌曲是从来没有被人听过的。
相信在未来,数据的价值会更好利用起来,让更多的歌曲被人发现。
三、流媒体付费成大势,实体唱片成“小而美”消费
当下,流媒体已经成为全球音乐产业的主要驱动力。
在去年 5 月国际唱片业协会 IFPI 发布的《全球音乐报告:2019 年数据与分析》显示,2019 年,全球唱片业收入达到 202 亿美元,其中流媒体收入首次占到所有唱片收入的一半以上——增长了 22.9%,总计 114 亿美元,付费流媒体订阅用户数量则增长了 33.5%。
从 Apple 推出的“iTunes+iPod”模式开辟数字付费下载,到如今国内用户也普遍接受流媒体听歌,其实也不过就这几年的事儿。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行业从实体消费过渡到数字下载再到流媒体,用户从原有与消费品的所有权关系转变成租赁期关系。
可以预见,在各大平台付费策略的推进下,中国流媒体付费的付费率还会继续增长,从 8%(TME 数据)增长到 20%,今后两年不是问题,要想追平 Spotify 的 50%,再努努力。
此外,虽然实体唱片的份额日益消减,但总有人依赖着实体唱片的仪式感。
据 Billboard 报道,从 12 月 11 日到 12 月 17 日,美国共售出了 144.5 万张黑胶唱片,这是自 1991 年 MRC Data 开始统计音乐销售以来黑胶唱片单周销售的最高记录;而英国 2020 年的黑胶唱片销售额达到 1 亿英镑,是 1990 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换句话说,流媒体听歌的人会越来越多,但 CD、磁带、黑胶等实体唱片的情怀价值、投资价值仍将使其以“小而美”的形式存在。
四、虚拟偶像崛起,互联网大厂扎堆偶像赛道
近年来,国内偶像产业因为粉丝经济的成熟而异常火热,韩国练习生模式、日本养成系都有人在尝试,但终究还是要靠视频平台赏饭吃;不过,去年短视频巨头抖音、快手也进入了这个赛道,能否为偶像造星开辟新的上升路径,值得关注。
同时,真人偶像毕竟不是完美的,公司包装出来的人设稍有不慎就会露馅儿,这几个月偶像们的接连塌房,也属实是伤透了粉丝的心;但虚拟偶像就没这个后顾之忧,尽管放心大胆去爱,永远不塌房、不变老变胖,还能 365 天 24 小时营业。
去年 10 月底,韩国 SM 娱乐宣布将推出包括真人偶像和虚拟偶像(对应分身)的全新女子组合 aespa。
SM 老板李秀满认为:“未来将会出现以 AI 和 VR 技术为基础的超大型 VR 帝国,家里将会出现与艺人有着一样外貌、性格、能力的 AI 艺人,跟大家一起生活,享受文化内容,阿凡达世界将会到来。”
不管是真人偶像还是虚拟偶像,其本质上售卖的是影响力,时尚少女 Lil Miquela、虚拟主播绊爱、虚拟乐队 Gorillaz 等虚拟偶像的成功,说明粉丝经济这套玩法在这个赛道同样适用。
如果你看过电影《虚拟偶像》,或许你也会认为,这一天或许真的不会太远。
五、两强格局趋稳,但可能还有人会倒下
2021 年 1 月,虾米音乐宣布播放器业务将于 2 月 5 日正式停止服务,也就是说在一周后,滋养过一代人的精神角落将就此告别历史舞台。
听到这个消息,引发了很多网友真情实感的怀念,阿里管理层内部也犹豫过要不要关闭,但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其原因在于,虾米首先是一个互联网产品,然后才是一个承载许多用户情怀的载体;在日活与同行差距巨大的情况下,继续运营下去就只能是烧钱,关闭播放器业务被认为是一个更符合商业理性的决定。
业内经常提起的一句话,音乐是一门慢生意,但互联网打法追求的就是快快快;在商业理性主导的世界,不论是做流媒体、电台 FM 还是公播,指标或许会压到更多音乐领域的创业者,那些没进入主流市场的“小而美”们的生存处境,或许会更加艰难。
六、后记
2021 年中国音乐产业十大趋势预测写完了,这里面有机会,也有危机;当然,这也都是基于个人行业观察,不保证“售后”,期待交流和打脸。
罗振宇说,我们都竭力在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里,寻找确定性。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他的确定性是每年一场跨年演讲,我的确定性是每年做一个中国音乐产业的趋势预测。
一期一会,大家监督。
这十大领域,你最看好哪个版块?
作者:范志辉;公众号:音乐先声
本文由 @音乐先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